我們該怎麼和壓力共處?4 個方法教你擁抱壓力,重新理解壓力的本質,活出更強大的自己

壓力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無論是在工作、學業、人際關係,甚至是日常瑣事中,壓力都如影隨形。有時侯我們會覺得自己被壓力壓到喘不過氣來,深陷壓力中的我們彷彿被籠罩在無盡的黑暗之中,被黑暗旋渦不斷地往下拉扯,愈陷愈深,看不見光亮與盡頭,只感覺自己只能在沈重的黑暗之中徒勞地勉強保持呼吸,這樣夢魘般的恐懼與黑暗讓我們感到很害怕,許多人因此將壓力視為負面的情緒、負面的敵人,試圖逃避或消除它。但是事實上,壓力並不真的是黑暗的負面情緒,相反的,壓力其實是我們的盟友,而非敵人,它是我們身體在面對困境時用來突破的能量,它是我們的啦啦隊,它透過提高我們的腎上腺素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我們可以反應更迅速、力氣更大、能夠運用更龐大的能量與潛力來面對眼錢的困難,它想要幫助我們度過眼前的難關。
面對壓力的男人
攝影師:Andrea Piacquadio: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874242/

一、壓力其實是我們的盟友而非敵人

壓力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無論是在工作、學業、人際關係,甚至是日常瑣事中,壓力都如影隨形。有時侯我們會覺得自己被壓力壓到喘不過氣來,深陷壓力中的我們彷彿被籠罩在無盡的黑暗之中,被黑暗旋渦不斷地往下拉扯,愈陷愈深,看不見光亮與盡頭,只感覺自己只能在沈重的黑暗之中徒勞地勉強保持呼吸,這樣夢魘般的恐懼與黑暗讓我們感到很害怕,許多人因此將壓力視為負面的情緒、負面的敵人,試圖逃避或消除它。但是事實上,壓力並不真的是黑暗的負面情緒,相反的,壓力其實是我們的盟友,而非敵人,它是我們身體在面對困境時用來突破的能量,它是我們的啦啦隊,它透過提高我們的腎上腺素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我們可以反應更迅速、力氣更大、能夠運用更龐大的能量與潛力來面對眼錢的困難,它想要幫助我們度過眼前的難關。

壓力本身並不是壞事,真正影響我們的是我們如何看待並應對壓力

壓力是生存機制的一部分

壓力源自我們的生理防禦機制,是大腦對於挑戰與威脅的自然反應。當我們面對壓力時,杏仁核(Amygdala) 會首先偵測到威脅,並觸發身體的警戒反應,啟動交感神經系統(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此時,腎上腺素(Adrenaline)與皮質醇(Cortisol) 開始分泌,提升心率、血壓與警覺性,以幫助我們應對壓力源。同時,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 也會介入,試圖評估壓力情境,幫助我們做出最佳決策。如果前額葉皮質功能良好,我們便能冷靜分析壓力情境,做出理性的選擇;反之,若壓力過大且持續,前額葉皮質可能會受到抑制,使我們更容易產生焦慮、衝動或過度反應。在演化的過程中,壓力反應幫助我們的祖先在面對猛獸、自然災害或敵對部落時迅速做出決策,促使我們進行「戰鬥或逃跑(Fight or Flight)」的選擇。

當我們感受到壓力時,身體會釋放腎上腺素(Adrenaline)與皮質醇(Cortisol),讓我們的心跳加快、血流加速到肌肉,讓我們能夠更快做出反應,這是大腦提供給我們的一種「增強模式」,以確保我們能夠應對當下的挑戰。因此,壓力本身並不是問題,關鍵在於我們如何詮釋它,以及如何有效管理它。

二、我們看待「壓力」的角度,很大程度地決定了它會對我們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心理學研究發現,我們如何看待壓力,會直接影響它對我們的身心健康的影響

1. 壓力觀點影響健康

史丹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凱利·麥高尼格(Kelly McGonigal)TED 演講《如何讓壓力成為你的朋友》中提到了一項重要研究:該研究由美國的健康與退休研究機構進行,涉及超過 3 萬名成年人,追蹤時間長達 8 年。研究結果顯示,那些認為壓力「有害」的人,長期健康風險較高,而那些認為壓力是「有幫助」的人,即使面臨同樣的壓力,他們的身心健康狀況卻較好,甚至更能發揮潛能。這顯示了我們對壓力的看法與心態,將會直接決定壓力對我們所造成的影響。

2. 轉換壓力的意義

當我們面臨壓力時,可以試著改變我們的內在對話:

「這代表我正在成長!」
「這是我的身體在幫助我提高表現!」
「這份壓力提醒我,這件事對我很重要。」

這種心態轉變能讓我們從恐懼與焦慮的狀態,轉變為充滿動力與自信的狀態。


三、與壓力共處的 4 個實用策略

既然壓力本身並不完全是負面的,那麼我們該如何有效地與它共處?以下是幾種方法:

1. 採取「挑戰心態」而非「威脅心態」

研究發現,當人們將壓力視為一種挑戰,而不是威脅時,他們的身體反應會更健康,心血管系統也能更有效地應對壓力。例如,許多頂尖運動員和企業領袖都擁有良好的壓力管理能力。他們將比賽或重大決策視為機會,而非威脅。研究顯示,奧運選手在比賽前會透過可視化訓練來減少焦慮,將壓力轉化為專注力與動力。此外,像特斯拉和 SpaceX 創辦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等企業家,也經常面對高度壓力的決策環境,但他們透過問題拆解法 — 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s Thinking)來分析挑戰,將壓力轉變為解決問題的動力。這些例子證明了,正確的心態調整能讓壓力成為助力,而非阻力。

📌 如何培養挑戰心態?

  • 專注於解決問題,而非恐懼問題。當遇到困難時,問問自己:「我可以從這次挑戰中學到什麼?」
  • 記錄你的成長經驗。回顧自己過去成功克服壓力的經驗,提醒自己具備應對壓力的能力。
  • 建立積極的自我對話。用正向語言來重新定義壓力,例如:「這個挑戰可以讓我變得更強大!」

2. 呼吸與正念練習:調節生理反應

壓力常常伴隨著生理反應,例如心跳加快、肌肉緊繃、思緒混亂。而「呼吸控制」是一種能有效降低壓力的方法。

📌 如何練習?

  • 4-7-8 呼吸法
    • 吸氣 4 秒 → 屏氣 7 秒 → 緩慢吐氣 8 秒。
    • 重複 5 次,能快速降低壓力荷爾蒙。
  • 正念冥想(Mindfulness Meditation):透過專注於當下的練習,減少對壓力的過度解讀,提升心理韌性。

3. 透過運動來釋放壓力

運動不僅有助於改善身體健康,還能有效幫助身體釋放壓力。研究發現,有規律的運動能夠降低皮質醇水平,並促進多巴胺(Dopamine)和血清素(Serotonin)的分泌,使我們感到更快樂、更放鬆

📌 適合的運動方式

  • 快走或慢跑:每天 20-30 分鐘的有氧運動能有效緩解壓力。
  • 瑜伽或太極:這些運動能提升專注力,幫助大腦從壓力模式切換到放鬆模式。
  • 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透過短時間高強度運動來釋放壓力與焦慮。
  • 健身:透過擼鐵來抒發心中的積鬱。
  • ……..
  • 其實所有運動都可以,只要你能享受其中就好了。

4. 建立社會支持系統

研究顯示,擁有強大社會支持的人,對壓力的耐受度更高。這與大腦中的催產素(Oxytocin)有關,催產素是一種在社交互動、親密關係和擁抱時釋放的荷爾蒙,被稱為「親密激素」研究發現,催產素不僅能促進社交連結,還能降低皮質醇(Cortisol)水平,幫助身體更快恢復平衡。此外,社會支持能啟動副交感神經系統(Para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減少壓力反應,提升心理韌性。無論是家人、朋友還是心理專家,他們都能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幫助我們更健康地應對壓力。

📌 如何建立社會支持?

  • 定期與家人、伴侶或朋友聊天,分享最近的心情與感受。
  • 加入興趣小組或社交團體,培養與人連結的機會。
  • 適時尋求心理諮商或專業幫助,了解更多應對壓力的策略。

結語:擁抱壓力,活出更強大的自己

壓力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對壓力的誤解。這種誤解往往來自於文化和社會環境的影響。在許多文化中,壓力被視為負面的象徵,與焦慮、倦怠或失敗聯繫在一起,導致我們一感受到壓力就想要逃避。然而,事實上,適量的壓力能提升我們的表現,激發潛能,甚至強化我們的適應能力。此外,現代社會的競爭環境和高效能文化,讓我們習慣於將無壓力視為理想狀態,而忽略了壓力的積極作用。如果我們能重新理解壓力的本質,並學會與它共存,那麼它將成為推動我們成長的重要動力,而非負擔。如果我們能夠重新定義壓力,並學會與它共處,那麼它將成為我們成長的催化劑,而非阻礙。從今天開始,你可以嘗試以下方法來改變對壓力的看法:

1️⃣ 每天記錄一個壓力帶來的正面影響:例如,它是否讓你更有動力完成某件事,或者幫助你發現更好的解決方案?

2️⃣ 將壓力視為挑戰,而非威脅:當壓力來臨時,問問自己:「這對我的成長有什麼幫助?」

3️⃣ 練習壓力管理技巧:透過深呼吸、運動或冥想來調整生理反應,讓自己更從容地應對挑戰。

4️⃣ 與他人分享你的壓力經驗:建立支持系統,透過與朋友、家人或同事交流,減少壓力帶來的孤立感。

開始行動,讓壓力成為你生活中的助力,而不是負擔!

記住,壓力不會消失,但我們可以改變對它的看法,讓它成為助力,而不是負擔。下一次當你感受到壓力時,不妨試著對自己說:「這是我變得更強大的機會。」

📌 現在,你會如何與壓力共處呢?歡迎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分享你的喜愛
子揚
子揚

我是一個無條件的樂觀主義者,我喜歡閱讀、認識自己、探索世界、學習與實踐。我想要從自己出發,透過自己的真誠、熱情與行動去影響他人,成為照亮世界的光。
我想要創造一個世界,在這世界中,沒有競爭與破壞,所有的一切都是正和成長;在這世界中,每個人都能盡情地展現自己的好奇心和熱情,並可以有一個安全的環境讓人們可以毫無後顧之憂地投入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盡情的學習與創造;在這世界中,所有人都能獲得身體上的健康與心靈上的寧靜;在這個世界中,所有人都能感受到愛、幸福和信任。

文章: 24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