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為我受到成大史丹佛基金會Max老師的啟發之後所寫。
Table of Contents
有一次,朋友小曾因為在公開演講中忘詞,感到羞愧不已。他告訴我,那一刻,他的自信心像一座被炸彈拆除的摩天大樓般,轟然倒塌。但幾天後,他因一次小組討論中獲得的掌聲,覺得自己好像又可以征服世界了。自信,真的如此反覆無常嗎?
你是否也曾因一次失敗而懷疑自己,或者也因為一句稱讚而突然信心滿滿?我們對自己的評價是否真的如此容易受到外界影響?「自信」這個詞彙,似乎總是被談論,但少有人真正剖析它的本質。
我們總以為缺乏自信是導致失敗的原因,但真的是這樣嗎?這篇文章不是要告訴你如何增強自信,而是要引導你重新審視,自信是否真的是我們問題的核心。這篇文章將挑戰你對自信的既定認知,幫助你重新審視:我們為什麼會缺乏自信?真正的問題又是什麼?你將發現,比追求自信更重要的,是學會問對問題,找到解決之道。
自信的本質:它是什麼?
定義與區別
心理學中,自信指的是個人對自己能力和價值的信任與肯定。它與自尊相關,但又有明顯的區別。自尊是對自我整體價值的評估,而自信則聚焦於特定情境或能力的信心。
形成的因素
研究顯示,自信的形成受到三大要素的影響:
1. 過往經驗: 成功的經驗會增強自信,而失敗則可能削弱它。
2. 外界反饋: 他人的讚揚或批評對自信的塑造有直接影響。
3. 自我認知: 個人對自己能力的評估,以及如何看待失敗和挑戰,對自信至關重要。
舉例來說,心理學家 Albert Bandura (亞伯特·班度拉) 提出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理論強調,個人對自己完成某項任務的信心源於過去是否成功完成過類似的任務。也就是說,我們的自信並非憑空而來,而是建立在經驗和結果的基礎上。
適度自信的重要性
適度的自信能讓我們更積極地面對挑戰,提升表現。然而,過度自信可能導致自負,忽視他人意見,甚至做出錯誤決策。研究顯示,過度自信者在決策中更容易高估自己,而謙虛者往往能更精準地評估風險。
因此,自信的價值在於平衡:既能讓我們不畏挑戰,又不至於因過度自信而犯錯。
自信是一個偽命題?
即便如此,我仍認為,自信的本質更像是一種感受,而非真正解決問題的核心。我認為我們真正需要的並不是提升自信,而是轉換問題的焦點。真正重要的是以下兩點:
一、我們想要達成的目標是什麼?
自信往往來自於我們對目標的信心。如果我們對達成目標充滿信心,就會感到自信;反之則會感到不安。因此,當我們缺乏自信時,真正需要思考的是:「我想要達成什麼目標?我該怎麼做才能實現它?」
案例分析:
舉例而言,當我們喜歡某人,想要向那人告白時,我們會覺得沒有自信,這代表著我們對於告白成功並沒有太大的信心,覺得自己可能無法獲得那人的芳心。然而,此處的關鍵並不是我們有沒有自信,因為事實上我們的目標是想要告白成功,和對方成為伴侶,因此核心問題並不是「我是否有足夠的自信告白?」而是「我怎樣做才能增加告白成功的機會?」這時,你可以思考如何了解對方的喜好,或如何選擇合適的告白時機與方式。只要行動計畫明確,自信與否其實變得無關緊要,因為我們現在要做得不過就是執行計劃並達成目標罷了。
同樣地,創業者如果因為缺乏自信而猶豫不決,真正需要問的問題是:「我的創業方向是什麼?願景是什麼?使命是什麼?目的感又是什麼?」、「我想要和誰一起完成這個願景與使命?」當這些問題有了答案,自信自然隨之而來,即便還是沒有自信又如何,去做便是了,何須自信。如果你足夠在乎這件事情,足夠想要完成這個願景與使命,自然會拼了命地去完成它,自信與否根本無關緊要。
總而言之,自信與否從來都不是重點,因為我們要做的無非就是想清楚我們的目標與方向,接著將目標拆分成明確具體可執行的小步驟,然後立刻去做就好了。
明確目標,拆解步驟,立即行動。自信,從來不是問題的答案。
二、我們對於自己的目標,以及達成目標需要做到的事情是否有足夠清晰且深刻的理解?我們是否有為了達成目標做足夠多次的練習?
深入理解帶來的力量:
我認為自信源自於我們對於自己想要達成的目標以及過程是否有足夠的理解。舉例而言,我之前一直想要實現的夢想是「我想要加速人類健康、知識、智慧與能力的進步,進而創造一個真正意義上永續繁盛的世界」,然而我以前對於如何做到這件事情並沒有一個深刻的理解,因此我覺得不自信,但是當時我所做的事情並不是想辦法提升我的自信,而是去釐清與計劃我要怎麼達成這個目標,實現我的願景與使命。
隨著我的思考、探索與嘗試,我漸漸明白我想要以中醫作為立足點,延伸出去學習和理解關於人體與人類的知識(包含醫學、睡眠科學、生理學、運動科學、心理學、行為經濟學、神經科學等等),並且以自媒體作為媒介和槓桿來實現這個夢想。而在確定我的夢想與目標,並想好要怎麼達成這些夢想與目標後,只要將其拆分成更小更小的目標,並打造日常的習慣系統讓我每天自動自發地做到這些事情就好了!自信對於我要做什麼、要怎麼做,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影響。
這種清晰的目標感和對實現路徑的理解,讓我不再糾結於是否自信,而是專注於如何一步步接近目標。
多次練習帶來的信心:
心理學研究表明,熟練程度是建立自信的關鍵之一。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 Anders Ericsson 提出的「刻意練習」概念強調,通過不斷重複特定技能並接受反饋,我們可以顯著提高能力和自信。因此,如果我們對一項技能不自信,最有效的解決方案就是多次練習。
自信背後的真正追求
很多時候,我們渴望自信,實際上是因為我們追求的是一種內心的平靜和安全感。但這種平靜是否真的只能依靠自信來獲得?
事實上,內心的安定來自於清晰的目標、合理的計畫以及對過程的接納。當我們將焦點從「如何變得自信」轉向「如何讓自己活得安心自在」,答案往往變得更加清晰。
總結:問對問題,比提升自信更重要
這篇文章的核心在於重新審視自信的價值。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清晰的目標感、對過程的深刻理解,以及專注行動的心態。
人們常問錯問題,然後對答案不滿意。與其糾結於如何提升自信,不如反思:「我真正想要達成的目標是什麼?如何有效實現它?」
問對問題,才能找到對的答案。下一次,當你為缺乏自信感到困惑時,試問自己:『我的目標是什麼?實現它的關鍵步驟是什麼?』與其尋找自信,不如立即行動,因為行動本身,就是最強大的自信。
“A problem well-defined is a problem half-solved.”
讓我們從今天開始,學會問對問題,行動起來!